原标题:《新闻的新闻十大基本原则》读后感
众所周知,新闻的大读后客观性一直以来被人们不断地提及,在大一时了解到新闻客观性时,基本十大免费最亏的网站入口/免费观看高清我的原则内心就一直存在着疑问:新闻工作者真的可以做到客观而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吗?新闻的客观性是否可以收到检验?因此,在读到这本书的新闻第四章《经过核实的新闻》的第一节——被误解的客观性,我是大读后有一些激动的。在下面的基本论述中,我将说明我对于新闻客观性的原则新理解;同时结合第七章《作为公共论坛的新闻》,阐述在新媒体时代媒介数字化带来的新闻影响。
被误解的大读后客观性
媒体人丹.吉尔摩曾经说:我们是普通人,我们都有偏见,基本受到自己文化背景的原则影响,处于各种冲突之中,新闻我们会把这种冲突带入工作之中。大读后他主张新闻工作者抛弃客观性这个词语,基本用全面、准确、公平和透明来取代它。
初读这句话时,十分认同他的观点。从我第一次了解到新闻具有客观性时,我就一直在怀疑,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无论做什么都不会做到客观,新闻又怎么会客观呢?举例子来说,在收集新闻资料时,我们不可能完全采集全部信息,在挑选新闻素材的过程中,已经是带有主观选择去挑选;在作者写作时,又一次有选择性地选择新闻素材进行加工处理,这也不免会打上人的十大免费最亏的网站入口/免费观看高清烙印;报刊编辑在选择编辑新闻时,第三次夹杂了主观性。从新闻素材采集的开始,到最后呈现在报纸上,这一系列过程都有着人的主观色彩,又怎么会做到新闻的客观性呢?
也许和许多人一样,我仅仅把新闻的客观性当作是一条大而空的准则来看待,我们这样提,但是究竟谁才能做到呢?
本书中的观点给了我解决这个问题的启发:当客观性概念最早被引入新闻工作时,它并没有暗示新闻工作者不受偏见的影响,而是恰好相反。
在上个世纪,尤其是20世纪20年代,当时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新闻工作充满无意识的偏见,号召新闻工作者接受客观性的概念是为了督促他们建立一整套检验信息的方法——将所有证据公之于众——以保证个人及文化的偏见不会损害其报道的准确性。也就是说,客观性的最初含义是新闻工作者无法做到客观,但是在方法上可以做到客观。
也就是说,新闻的客观性最早是指方法上的客观性而非目标的客观性。虽然现在有些人对客观性的理解已经对这个词语最初引入新闻界的含义南辕北辙,但是,值得注意是,如果我们无法实现方法上的客观性,其实也很难达到目标的客观性。
在现代媒体中,很多新闻机构和新闻工作者是在用客观的方法来呈现新闻的,期望通过方法的客观性达到目标的客观性。我同时存在的疑问是,许多新闻机构采用不偏不倚的语气来表达新闻,但是这种不偏不倚的语气是否本身就蕴含着媒体自身所代表的观点呢?他们看似在用客观的方法传递新闻,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这一章节中还有一段话引起我的注意:通过选择信源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在用中立的语气看起来不偏不倚,实际上是在欺骗。这损害了整个行业的诚信,令其缺乏原则、不诚实和偏颇。在新闻的标准受到怀疑的时代,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引以为戒。
拿鲍毓明案件来举例,《南风窗》和《财经》两家媒体分别选择了两个信源来展示事件的经过,他们的采访看起来是客观的,是对新闻事实的正确陈述,看起来也没有掺杂个人的感情色彩,但最后却遭到了行业和公众的抵制。
究其原因,是没有做到平衡信源这一要求,那么,这两篇报道是不是在用中立的、不偏不倚的语气在欺骗公众呢?新闻事实是客观的,描述是客观的,但是,由于记者只采访到一方信源,也许会对这一方信源产生心理上的同情,从而忽视了另一方信源的存在,又因为一方信源会极力表达有利于自身的观点,因此,记者在看似公正客观的写作中也就掺杂了一定程度的同理心的感情。虽然确实呈现了受访者的话语事实,表面上达到了目标的客观性,但由于缺失了方法的客观性,没有呈现出完整的新闻事实,因此,并没有真正做到客观。
基于本书的观点,我认为,我们应该重视客观性的方法与目标的统一,而不是一味的追求终极的实现客观性的目标。即在这个报道中,显而易见,我们应该平衡信源,而不是呈现一方观点。
如今社会上还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有很多公众不相信新闻工作者在叙述中能做到真实,或者存在一种客观的核实方法。我的一位同学曾经问我,记者写出来的内容有多少是真的我想了很久,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因此,我想,我们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首先要知道获得正确事实的规则和方法,然后想法设法的要让公众也知道这一方法。这种方法究竟是什么,我现在还不太明晰。在我们这个行业,似乎并没有像法律专业、司法专业那样的取证标准和规则,虽然新闻行业发展出了各种确定事实的技术和惯例,但是并没有提出一套完整的检验新闻的可靠性的方法体系。(抑或是是我尚不了解)
总之,路漫漫其修远兮,也许我们并不能实现新闻的绝对的客观性,但我们至少有能力实现客观性的方法与目标的统一,将新闻事实完整地呈现于公众眼前,用客观的方法得到普遍承认的事实。
数字化时代
《费城问讯者报》的编辑麦克斯韦尔.金说:在新闻编辑部里,我们不再讨论新闻事业本身。我们正在忍受商业压力和职业标准互相冲突的煎熬。
从新闻与商业的角度来说,在新媒体时代,新闻正变成娱乐和娱乐化的新闻,新闻工作者的奖金越来越与公司的利润率挂钩,而不是工作质量。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越来越多的新闻开始由新闻行业以外的以外的公司生产。独立的新闻是否会被流言和自私的商业精神所取代。如果这种可能变为现实,新闻还是否是一个独立的机构,还是否能够自由的监督社会的其他强的的权力机构。我们不得而知。
从新闻和技术的角度来说,我将从三方面进行说明。
首先,科技的发展让新闻媒体这个论坛更加充满活力,也使新闻报道的话语垄断有所减弱。
技术的发展使新闻生产者不必须做出判断并承担责任,大量的由机器促成的辩论会使人类的错误降到最少并提高所有人的判断能力。以博客举例来说,网民能够在博客新闻下评论、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观点之间的相互碰撞有利于产生正确的结论,那么有意歪曲事实等棘手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同时,网民之间能够提供更多的记录事实的证据,能够拼凑出完整的事实。
其次,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这个论坛的反应速度不断加快,它在歪曲事实、误导大众、妨碍自由媒体的其他功能的能力也有所增强。
对于受众来说,数字化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网民虽然可以提供有价值的内幕信息并且进行监督,但是由于身份处于流动状态,手中无法快速地判断信息的可信性,一些别有用心的网络推手和水军甚至会使受众无所适从。这也就是说,虽然人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评论,但是门槛降低后,新闻论坛内鱼龙混杂,我们不能知道哪些观点是真,哪些观点是假。一旦假新闻进行传播,将会产生不小的负面印象。就像疫情时代,某平台发布板蓝根可以防治新冠病毒,经过大量的转播后,板蓝根被疯狂抢购,这个假新闻也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为什么在人人都能发声、进行判断的情况下,歪曲事实的新闻还是能够大行其道呢?这些虚假新闻在被打脸之后,相关的网站平台会立即删帖,这些虚假新闻也就无处可寻了,好像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似乎已经全然忘记了它曾经给受众带来的深深的伤害。也许大部分受众更相信纸媒,因为纸媒可以留存历史的印记,但是数字新闻却可以随时删除,不留痕迹,没有证据可循。
最后,除了虚假新闻之外,猎奇新闻和极端新闻经过数字论坛的传播,也会对社会会文化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一方面,人类具有好奇的本性,对于一些有趣新鲜的事情,人们总想知道个究竟。张爱玲在《流言》中曾说,人类天生是爱管闲事的,为什么我们不像彼此的私生活里偷偷地看一眼呢?既然被看者没有多大的损失而看的人显然得到了片刻的欢愉,凡是涉及到快乐的授受上,就犯不着斤斤计较了,较量些什么呢?微博里,明星娱乐八卦总是会时不时的冲上热搜,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这种猎奇心理使得受众得到片刻的满足,但并没有实际意义上的文化传播,对于这种过度娱乐化的追求,我们着实应该提高警惕,加以防范。
另一方面,论点过于极端的讨论不仅对公众无益,相反还会把大多数公民排除在外。这一点同样在微博的键盘手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这些讨论都建立在人人喜欢看打架的理论之上,似乎任何问题都无法被真正解决。在这里,没有键盘侠认为妥协是正当的选择,他们喋喋不休的争论只为输出自己的正确观点,这些观点一步步地被对手逼向极端,给公众带来的极端思想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这种争论文化具有简单化的极端观点,它的问题在于剥夺了人们参与公共讨论的权利。因为,一旦人们参与公共讨论,意见相左,就会受到不知来自某处的语言攻击。正如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校长罗伯特.伯达尔所说一股愤世嫉俗的潮流正向我们涌来……
总之,在新媒体时代,作为新闻工作者,更应该揭穿受商业操纵的观点,同时保持自身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在数字化时代,新闻媒体的数量增多,竞争加剧,新闻机构应该怎样在突破重围的同时正确的引导新闻公共论坛走上正确健康的道路,减小数字化暴政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补充:
在读完这本书后,突然想到新闻无学,这个概念在我上大学之前就听学姐提及过,但我一直没有弄清楚它的含义。
在这本书的序言中,作者提到了这样一个事实:中美新闻研究和新闻教育存在一个明显的差异,在中国被奉为显学、从业者必修的新闻理论,在美国几乎找不到踪影。美国新闻教育认为新闻工作是一种实践,新闻精神已经融入到了采写编评,不需要再单独设置一门理论课来传授。如果按照美国这个现实来理解的话,新闻无学应该指的是学术理论上的学。
另一种解释是,因为有一种知识是不可言传的,只能通过长期的积累,是主观的、个人化的知识。而新闻无学正是指的是新闻工作者这种无法通过语言把握,只能通过师傅带徒弟、依靠每个实践者体会顿悟的特征。
这是书中所提及的新闻无学的两层含义。
对于我来说,在上大学之后,老师也曾多次提及这个概念。我对于这四个字的理解是:新闻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需要涉猎各个领域的知识和内容,它是一门杂学,也是一门玄学。因为什么都要学,所以可以约等于什么都不用学。(有时也会在想,既然新闻无学,那么我们还学它干什么呢?百思不得其解。)
这本书名为《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是一本针对新闻工作者和普通民众的普及性读物,对于传递新闻业的经验总结具有重要意义。这本书的存在在某种意义上就表明,虽然新闻无学,新闻工作者还是要学的。在阅读过程中,虽然有时会因为不理解书中一些抽象的观点感到烦恼,但是也会因为其中的一些观点而感到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总体来说收获还是挺多的。
(作者:汽车电瓶)